三门峡考古工作者:用青春唤醒古老文明

(来源:三门峡市旅游发展委员会)

顶端新闻记者卞瑞鹤

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宛如时光的侦探,穿梭在岁月的遗迹中,以敏锐的目光,拂去历史的尘埃,用双手和智慧,让一段段尘封的历史重现人间——他们是考古工作者。

手中的工具是他们与历史对话的桥梁,脚下的土地是他们追寻梦想的舞台。他们不惧烈日风霜,不怕孤独艰辛,用青春清除岁月的积尘,拼起历史的碎片,唤醒古老的文明。

近日,顶端新闻记者采访了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几位考古工作者,听他们讲述遥远而神秘的考古发掘。

平凡忙碌是考古发掘的底色

燕飞,硕士研究生,2014年入职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,主持和参与考古发掘、调查项目50余项,成果丰硕。

主持的义马上石河春秋墓地,是在虢都之外首次发现的春秋早期虢国氏族墓地,对三门峡考古发掘意义重大。

主持的渑池鹿寺西遗址,发掘了西周时期殷遗民墓葬和春秋时期戎人墓葬,为讨论中原地区少数族裔的迁移、管理提供了重要材料。

主持的陕州城墓地,共发掘墓葬580余座,出土随葬品极其丰富,这是继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的又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。

燕飞介绍,他所发掘的最引以为豪的文化遗物,是一件鹅首曲颈青铜壶。因其栩栩如生的天鹅形象,与三门峡天鹅之城名片相关,引起了媒体广泛关注。

虽然成果很多,但在燕飞看来,考古发掘非常辛苦,令人惊喜的重大发现少之又少,平凡、忙碌是工作的本色。

2017年,在卢氏县进行的一次考古发掘,燕飞记忆深刻。工地处在山顶,周边人口较少,租住的瓦房房顶长满杂草,成了各种小动物的家园。有一次,睡觉时一只蝎子掉在了床上;同事也曾被一只大黄蜂蛰过,肿了好几天。

但因为喜欢,从事考古工作对燕飞来说算是梦想成真。10年来,为了配合三门峡市的基础设施建设,他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,经常全年无休,面对各种辛苦甘之如饴。

用双手挖掘历史的蛛丝马迹

韩鹏翔,大学本科,2020年2月入职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,先后负责和参与了20多个考古发掘项目。

参与的渑池县仰韶村第四次考古发掘工地,发现遗迹较为丰富,有房址、壕沟、墓葬等。出土了一大批文化遗物,包括陶器、玉器、石器等。尤其是一些房屋建筑遗存,是仰韶村遗址的首次发现。

参与的甘棠学校工地,发现春秋战国墓葬200多座。这些墓葬涉及贵族、平民、工匠和部分西北戎人。绝大部分墓葬有随葬品,其中出土的战国铜编钟,为三门峡建市以来首次发现。

学习考古,韩鹏翔称是源于好奇。小学时,老家修路挖出了一座古墓,他看后充满好奇,这种好奇成了他学习考古的动力。

他说,考古是一项神圣的事业,考古人就像侦探一样,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发掘历史的蛛丝马迹,并通过对发掘现象的分析还原,实现和古人之间的时空交流。

“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,是考古工作者的乐趣和价值所在。”

工作4年,韩鹏翔颇有感想。如今,他已开始负责一些考古项目的发掘工作。

幸运选择了自己喜爱的事业

高鸣,从2012年上大学算起,至今已进入考古领域12年。

大学的第一堂课,他记忆犹新。当时,老师问大家为什么学习考古这个冷门专业。一些同学实事求是地回答“是被调剂过来的”,这让老师哭笑不得。

对于高鸣而言,选择考古源于自己对历史的浓厚兴趣。“考古和历史有很多关联,是‘爱屋及乌’吧”。但在十八九岁人生迷茫的时候,误打误撞选择了一生喜欢的事业,他觉得挺幸运。

如果说大学是一座象牙塔,考古工地就是微缩型现实社会。高鸣回忆,刚上大学时,老师曾开玩笑讲到,如果能带好一个考古工地,基本上就可以当好一个村长了。

考古工地多在野外,经常会有一些小动物光临,大多是狗啦、猫啦。2020年夏天,高鸣在主持发掘灵宝绕城高速项目考古工地时,居然跑来了一匹蒙古马。

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。从事考古工作,越干越觉得知识缺乏。”高鸣觉得,考古工作虽然艰辛,但也浪漫,“在古老的土地上探寻历史的神秘与奥妙,也别有一番况味。”

每一次挖掘都是与古文明对话

吕婉莹,从一名专科生到研究生的蜕变,她用了10年的时光。

高中毕业后,吕婉莹走进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,专注于文物保护的学习与探索。得益于恩师的引荐,后加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丝绸实验室,并在此深耕7年。

2020年,通过不懈努力,她成功被调剂至北京联合大学,开启了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学位的求学之旅。这一转折,不仅拓宽了她的学术视野,也为日后的职业生涯铺设了更加坚实的基石。

在研究生阶段,她有幸参与了新疆巴里坤团结东路墓地出土清代服饰的保护项目。在这项工作中,她亲手搭建了密封的揭展棚,确保了文物处理过程中的恒温恒湿环境。每日,她身着防护服,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后进入棚内,小心翼翼地揭开并展平那些粘连、褶皱的服饰,每一步都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。

来到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,是吕婉莹考古工作新的起点。初涉挖掘现场,每一份遗迹都如同历史的密语,让她深感新奇与兴奋。从铲刮平面到绘制图纸,从学习标签分类到撰写发掘日记,她很快体会到了考古工作的魅力。

在实践中前行,吕婉莹不断加深对文物保护技术理解的同时,对文物背后的社会背景、工艺技术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,也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。

十年的磨砺与成长,她更加坚信,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,每一次挖掘都是与古文明的对话。

未知是考古发掘的最大乐趣

张帆,202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,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。初出茅庐的他,充满朝气。

2020年,在新密市新砦遗址参与考古发掘;2021年,在郑州管城区书院街参与考古发掘;

2022年至今,先后在三门峡的经一路、八一路建业橙园、开发区等地块参与考古发掘。

“考古是冷门专业,由于自己喜欢,家人也都尊重我的选择。”张帆的介绍,道出了大多考古人背后的支持和挂念,“因为考古工作大多在户外,不可避免遭受风吹雨淋、严寒酷暑,家人常对我说的就是要按时吃饭,注意保暖防寒。”

在张帆的认知里,考古工作是通过遗迹、遗物来了解古人的生活习俗、社会发展等,三门峡考古工作者:用青春唤醒古老文明在发掘过程中,往往会出土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。

“就像开盲盒一样,广袤的土地处处有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礼物,我认为未知是考古发掘最大的乐趣。”张帆说,大家经常会聚在一起讨论分析,跨越时空与古人的思想和智慧进行碰撞交流,这是一件非常令人兴奋而有成就感的事情。

中国考古学如今的大好局面,是先辈们筚路蓝缕、兢兢业业得来的。作为考古行业的新人,张帆说自己一定会努力继承好、发展好。

描绘属于自己的一抹色彩

李帅娜,历史学本科。从透过门缝窥探,到亲自上手实践,身为一个女孩子,她始终为自己能成为一名考古人而感到幸运。

“第一次来单位,是在一个周六的下午。我见同事们到办公室后,又纷纷坐车出去。”李帅娜说,“那时我很好奇,大周末的,是有什么活动吗?”

原来,这是单位安排的一次野外发掘,对于考古人而言,很少有周末。特别是近几年,三门峡考古工地发掘不断。最多时,会有六七个同时开工。“我们单位人员较少,大家为了保障工作按时完成,基本都不停歇。”李帅娜打心眼里佩服这种干劲。

“上穷碧落下黄泉,动手动脚找东西”。工作刚刚两年,李帅娜已经参与了7个考古发掘项目。近期,她正在参与省院一个工地的发掘。每天工作8个小时,上午6点到11点,下午4点到7点,下班后偶尔还会整理资料。

“辛苦而重复的工作,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。可每当有新的遗物出土,或者有新的发现时,又一下子精神振奋。”在李帅娜眼里,考古发掘就是探索未知、寻找历史真相的过程,单位许多老师,都是她学习的榜样。

“正是他们不辞辛苦、默默无闻的付出,让中华文明的脉络日益清晰,为文物保护事业不断发展,描绘了属于自己的一抹色彩。”李帅娜说。

来源:顶端新闻

一码游三门峡

扫码或长按二维码进入平台

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

地址:三门峡市崤山中路14号邮编:472000

电话:0398-2169001投诉电话:0398-12345

官方网站http://wglj.smx.gov.cn

投稿邮箱[email protected]

免责声明: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,若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处理,谢谢!联系QQ:无敌椰子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评论